【
儀表網 研發快訊】手性結構對圓偏振光的選擇性響應長期以來是光學、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等交叉領域的前沿研究熱點。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汪洋教授、李家方教授團隊與南京大學陳鵬副教授、陸延青教授團隊,以及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林瀚副教授、賈寶華院士開展合作,在動態光學手性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納米剪紙-液晶雙手性復合結構平臺,實現了圓二色性的放大、消除與反轉,并成功展示了基于該復合手性結構的動態偏振光超透鏡。該創新成果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與天然手性分子相比,人工手性光子結構憑借更強烈的圓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 CD),展現出更優異的光學調控能力。然而,當前大多數手性光子結構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兩個重要挑戰:其一,這些結構的光學特性一旦制備完成即被固化,缺乏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動態響應能力;其二,現有結構的手性響應往往呈現單向不可逆性,難以實現手性極性的主動調控與快速切換。這些問題制約了手性光子結構在光學加密、可調顯示、動態傳感等領域的應用拓展。
圖1. 可調控光學手性平臺設計:納米剪紙形變結構與液晶集成器件實現光學手性的放大與反轉。
針對上述挑戰,合作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雙手性復合結構的全新調控策略,通過納米剪紙和分子自組裝技術,構造了手性纖毛型納米結構與手性液晶相結合的集成器件,在熱場調控下實現了圓二色性的放大、消除與反轉。如圖1所示,研究團隊通過搭建手性納米纖毛結構與手性膽甾相液晶的 “雙手性平臺”,借助膽甾相液晶布拉格反射區邊緣對溫度呈現出的動態響應特性,促使集成器件能夠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針對圓偏振光展現出差異化的選擇性響應?;诖?,分別通過集成相同結構手性或相反結構手性,成功突破了傳統手性結構相對固定且難以反轉的局限,實現了集成器件在可見光波段的寬譜、動態且連續的手性響應調控(圖2)。同時,提出的雙手性平臺基于納米剪紙與液晶自組裝制造技術,能夠在納米級像素尺寸下實現手性光學響應,為微納光場調控提供了新范式。
圖2. 雙手性平臺實現光學圓二色性放大和反轉
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究發現,在同一手性類型的膽甾相液晶上,結合不同手性的納米纖毛結構,能夠實現對偏振光光場的有效調控?;诖嗽黹_發的熱控可調的手性超透鏡如圖3所示,當左旋圓偏振光入射到設計的超表面時,右旋纖毛結構相較左旋纖毛結構具有更低的透射率?;谌鹄?索末菲衍射原理,將具有不同透射率的左右旋纖毛結構進行特定環形分布設計,可實現光學聚焦。而熱響應膽甾相液晶能調節入射圓偏振光強度以消除這種透射率差異分布,從而使透鏡在聚焦狀態與非聚焦狀態間切換。有趣的是,該超透鏡展現出獨特的偏振選擇性聚焦特性:對線偏振光和圓偏振光表現出互補的聚焦行為。當系統對圓偏振光實現有效聚焦時,對線偏振光則呈現散焦狀態,反之亦然。這種獨特的光學響應也為偏振敏感成像系統提供了新思路。

圖3. 基于動態圓二色性的熱控可調偏振光超透鏡
在本工作中,團隊合作者們提出了一種納米纖毛結構與膽甾相液晶集成的可調控光學手性平臺,通過納米剪紙與液晶分子自組裝技術實現了可見光區域圓二色性的動態連續調控,突破了傳統手性結構光學特性固定且極性難以反轉的局限。該平臺兼具納米級像素調控精度與動態響應能力,基于此構建的熱控偏振光超透鏡可通過溫度調節實現聚焦狀態的開關和切換,為動態光場調控提供了新思路。未來,該可控光學手性平臺有望在動態成像、光學加密等領域催生新應用,結合智能傳感材料可構建高靈敏度手性光學
傳感器,并有望進一步拓展至紅外或紫外光波段,推動手性光子學在光通信與生物醫學檢測中的跨領域應用。
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李蘇凡、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博士生張逸恒(現為西北工業大學準聘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學汪洋教授和李家方教授、南京大學陳鵬副教授、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林瀚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教授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賈寶華院士對該工作給予了悉心指導與寶貴支持。該研究工作在北京理工大學先進光場顯示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支持下開展,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以及產業轉型培訓中心計劃和聯動項目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