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流的形成源于土壤水在土壤內的流動,其與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一起構成流域的徑流過程,也坡地徑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徑流產生與養分流失等都有重要影響。對壤中流的研究,國外集中于壤中流模型的研究,國內側重于紫壤、紅壤這兩類土質坡耕地壤中流的形成、影響因素、產流特征及養分輸出特征。
紫壤區坡耕地壤中流養分流失特征土壤中流的存在使得地表侵蝕狀況發生變化,對養分輸出特征產生影響。徐佩利用模擬降雨對紫色土坡耕地壤中產流特征進行研究,表明壤中流增大的主導因素在于土層較淺,耕作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水分入滲,以及緩坡條件,同時壤中流峰值流量隨雨強增大而顯著增加。丁文峰,賈海燕采用人工降雨法研究三峽庫區紫壤坡耕地壤中流形成,表明壤中流活躍,且土質越松散壤中流越大。在重力侵蝕中活躍的壤中流起到相當重要的促發作用,甚至由此促發的侵蝕量要遠遠高于片蝕、溝蝕等坡面侵蝕形式,這與以往研究的長江流域坡面侵蝕以面蝕為主的結論有所不同。鄭侃應用坡面流-壤中流的耦合產流模型表明坡度對壤中流流量的影響也不明顯,這與丁文峰等的研究有所不同。丁文峰采用4個不同坡度與5個不同雨強的組合實驗來研究,表明雖總徑流量中壤中流總量比例不高,但其攜帶養分含量卻為地表徑流養分含量的4.362~63倍,這與賈海燕研究結果不一致。壤中流攜帶而流失的養分還不成熟,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紅壤區坡耕地壤中流養分流失特征尹忠東在紅壤緩坡面以地表植被覆蓋、死地被物敷蓋、裸地三類坡面和雨強的交互作用為研究對象,表明裸地壤中流量遠小于采取保水措施后的地塊,敷蓋地各層壤中流量及總量均大于覆蓋;覆蓋小區底層壤中流量小于表層,而其它兩小區則相反。王峰以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為基點,結合不同的降雨類型表明紅壤區壤中流的形成因降雨類型不同而異。褚利平研究表明烤煙坡耕地不同坡位各層壤中流總氮和總磷濃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不同坡位壤中流中總磷濃度隨深度的變化呈波動遞減規律,隨深度的增加變異系數變小。
前人對壤中流的形成對養分流失研究的范圍較小,且涉及到具體的養分流失量時,大多都與地表徑流相結合研究,對氮、磷養分的研究較多,但欠缺對鉀的研究。因此,在實踐生產中,不僅要控制地表徑流,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減少壤中流,從而能夠控制養分流失。
地下徑流對坡耕地養分流失的影響研究地下徑流是指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并以泉水或滲透水的形式泄入河道的那部分降水。國內對地下徑流的研究集中在數字模擬法預報地下徑流過程,其與地表徑流的關系,可以利用土壤水分測定儀進行記錄研究,地表-地下徑流耦合模型在流域中的應用,以及對地下徑流退水過程規律等方面,而對地下徑流影響土壤養分流失的研究則很少。李新虎采用大型土壤滲漏裝置對百喜草覆蓋、百喜草敷蓋、裸露3種生態措施的地下徑流養分流失問題進行了研究,表明3種生態措施下敷蓋養分流失量zui大,其次為覆蓋,裸露zui小;地下徑流的養分主要來自上部土體養分的淋溶,淋溶作用越強則地下徑流越大,養分流失也越多。目前對地下徑流養分流失問題的研究很少且還處于探索階段,要掌握地下徑流對土壤養分流失影響需對養分隨地下徑流流失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坡耕地養分流失的體系研究不夠完善,地表徑流影響養分流失的研究趨于成熟,而忽視了優先流、壤中流和地下徑流對養分流失影響的過程研究。優先流影響土壤養分流失還未定量化;對壤中流影響養分流失的研究較少,通常結合地表徑流來研究,而缺乏與地下徑流等其他過程的結合;對地下徑流影響養分流失的研究甚少,還存在較大研究空間。研究中注重坡耕地養分流失的機理,開展多重因素影響研究,能使目前定性的研究逐漸定量化,逐一解決尚未研究的方面,能有效掌握坡耕地養分流失的體系,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質量,控制面源污染,實現坡耕地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3199863987
加盟熱線: 13199863987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