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美特斯測試技術有限公司
閱讀:279發布時間:2017-4-15
試驗機專題報道(一)——深度剖析中國試驗機行業的現狀
寫在zui前:
占位必須聲明,這只是筆者個人的觀點,這個觀點可能與大多數人的觀點不同,筆者也樂見不同的觀點,唯有不同的觀點才有不同的選。
一、發展現狀:
筆者認為,過去的二十年,是中國試驗機行業飛速發展的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試驗機行業整體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和量的飛躍,筆者很樂觀地認為,中國試驗機行業與國外同行廠家的整體技術水平,差距應該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與中國的其它行業相比,這個差距已經很小了,例如分析儀器行業,國內廠家與國外同行廠家的差距應該在二十年以上。
如果繼續保持追趕的態勢,很可能在未來的10到15年,可以追上國外同行們的整體水平,如果失去這10年的寶貴追趕時間,也有可能繼續保持著10年的落后差距,甚至可能會被國外同行們拉開更大的差距。
二、 比較方法:
筆者認為,我們不必與國外的同行廠家在產品價格、銷售規模和*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理由是在這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得出的結果可信度并不高,也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從市場分布來說,國外的同行只關注市場,中低端市場并不是他們關注的范圍。從市場范圍來說,中國市場只是這些國外同行們的一小部分市場,占他們整體市場的份額并不太高;然而,中國市場卻是中國企業的全部或者絕大部分市場,因此二者難以進行比較。從價格方面來說,由于技術水平的差距、匯率的差距、進口關稅的差距還有用戶推崇方面的差距,相同的產品,國外同行的產品價格幾乎是國內產品價格的數倍,從這個角度來講,比較雙方的銷售規模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筆者認為,如果以一些重要的技術方面來進行比較,反而能夠清晰地顯現出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的真實差距。事實上,國內現在也具備了與國外同行在技術水平方面進行比較的條件。以下筆者選取了一些試驗機的主要技術進行比較,來看看國產的試驗機技術水平與國外的技術水平究竟還有有多大的差距。
1、液壓平推夾具技術
十幾年前,液壓平推夾具曾是國外的 一項技術,僅僅一套液壓平推夾具進口到國內的銷售價格就要120多萬,就在七八年前,國內的液壓平推夾具已經開始大規模地推向市場,價格僅僅是國外產品的1/5,可以說國產的液壓平推夾具從技術上已經*過關,與國外同行的技術水平相差無幾。
2、全自動引伸計技術
十幾年前,德國某公司憑借著全自動引伸計技術在國內幾乎是橫掃所有的試驗機廠家。還是在七八年前,國產的全自動引伸計產品也已經過關了,其價格僅僅是國外的50%,甚至30%。
3、視頻引伸計技術
視頻引伸計的技術,國內已有幾個廠家*掌握,但由于整個市場的需求量太少,缺乏足夠的比較數據。
4、擺錘沖擊試驗機技術
這個產品在5年前已經與國外同類產品沒有差距。
5、高速采樣頻率的控制器技術
這項技術在二三年前已經被國內的許多廠家突破,被國內企業掌握,并且比較成熟地應用在現有的各種靜態試驗機產品上。
6、 高溫環境和低溫環境技術
屬于條件下的高溫試驗環境和低溫試驗環境,國外同類產品與國內同類產品相比,在核心技術方面沒有太大的差距,差距主要在于工藝性、可靠性等方面。
7、全自動試驗機技術
曾經,一臺進口的全自動試驗機銷售單價可以高達1000萬,這個產品當年是德國某公司的主打產品,利用這個產品該德國公司在國內鋼鐵行業拿下了較多的訂單,賺取了巨額的利潤。目前,全自動試驗機技術已經全部被國內廠家所掌握,并在國內擁有了少量的客戶,國內的試驗機廠家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訂單和機會。近些年來,隨著鋼鐵行業的不景氣,鋼鐵企業在全自動試驗機構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少了。
通過上述7個試驗機重要技術方面的比較,可見國內試驗機廠家水平已經與國外同行不相上下。那么,國內試驗機行業與國外同行差距zui大的地方在哪里呢?答案是在動態疲勞試驗機領域。下面簡略地描述一下。
(1) 動態疲勞試驗機技術
在動態疲勞試驗機領域,過去的幾十年里國產動態技術和產品與國外品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至今,二者之間的差距仍然是較大的。zui近3年,由于“三思”在*的支持下重金投入動態疲勞試驗機研究領域,這個差距正在縮小,筆者認為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會進一步縮小這個差距甚至逼近。
在動態疲勞試驗機領域,國內更缺乏的是測試應用方面的經驗積累和數據積累,由于國內的動態疲勞試驗機的實戰應用案例太少,缺少足夠的試驗數據,因為對客戶的說服力還不夠。
(2)各種非標模擬工況的動態疲勞試驗系統
另外一個差距比較大的地方,是在各種非標的模擬工況下的動態疲勞試驗系統方面,國產試驗機企業沒有機會去試制這些非標的模擬工況的動態疲勞試驗系統,馬太效應在此特別明顯,國內的企業越沒有經驗,就越沒有機會去嘗試,國外的同行越有機會去嘗試,他們的經驗就越發豐富,周而復始,國內試驗機企業在這一領域很難有所作為。
三、分析與討論:
通過上述9項重要技術方面的比較,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國產試驗機的技術水平與國外試驗機的差距確實不算太大,基本上就是10年的差距,雙方仍有較大差距的地方主要在于動態疲勞試驗機領域。
另外,由市場親眼看到的事實,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總體來說,在中國試驗機市場上存在著著群聚效應,根據產品分類,在動態疲勞試驗機領域,基本上群聚著國外的產品,很少能夠看到國產的動態疲勞試驗機;在高溫持久蠕變試驗機領域,基本上群聚著國產的產品,幾乎看不到國外同行廠家的產品;在靜態試驗機領域,根據客戶分類,在外資企業用戶和合資企業用戶中,大量地聚集著國外廠家的產品,而在國內企事業單位用戶和大專院校用戶中,卻又大量聚集著國內廠家的產品,在中低端領域尤其是低端領域,更是難以覓見國外試驗機的蹤影,這也可能與國外試驗機企業不太注重低端領域的銷售有關。
綜合分析,國內試驗機市場的30多億份額,國內廠家和國外廠家的*幾乎是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國家*的一些統計數據也在支持著這一觀點。
但是,為什么很多國內的用戶尤其是一些專家卻悲觀地認為,國內試驗機的整體水平與國外試驗機的差距很大,遠遠不止10年呢?筆者認為出現這種認知的原因在于:
首先,國內一些廠家的好產品好技術沒有表現給用戶,或者對外宣傳的受眾范圍太窄,只有少數人知道,并不為大多數的用戶和專家所獲知,這是廠家的失職和不夠專業,好酒藏在巷子里。
其次,由于過去幾十年中,國外的試驗機與國內的試驗機在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很大,已經在一些用戶和專
家腦海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印象,要想改變既有的印象,僅僅依靠一些產品宣傳資料或者是銷售人員的介紹是遠遠不夠的,人們總是要眼見才為實。國內的產品和技術總是要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才有可能逐步改變一些用戶和專家們腦海中固有的印象。
第三,缺少足夠的案例積累,再好的一個產品或者技術,都需要有足夠的案例積累才能真正重新建立起對用戶對國產產品的良好印象。
作者:黃志方
儀表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