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流速儀流量計在灌區監測方案
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如果說20世紀是''機器''時代的話,那么,我們可以說21世紀就是''信息''時代。信息科技的發展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也必將進一步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全社會高度重視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要''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要按照應用主導、面向市場、網絡共建、資源共享、技術創新、競爭開放的發展思路,努力實現我國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加速推進信息化,提高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十分重視信息化工作,汪恕誠部長明確指出''用水利信息化促進水利現代化''。制定了水利信息化發展的《全國水利信息化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水利信息化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灌區信息化也必將得到快速的發展。
目前,我國灌區的灌溉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從總體上講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灌區信息采集點少、手段落后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大型灌區平均0.37萬hm2有一個水位、流量觀測點,單位測點控制渠道長度94km。靠如此稀少的觀測設施,根本無法對用水戶的用水量進行實時監控。其他的觀測項目如水質、土壤墑情和地下水、作物長勢等更少。同時,觀測手段也相對落后,現在灌區大部分仍是采用簡單的、經驗的方法進行觀測,測量精度較低。
由于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水流的各項特征指標和灌區灌溉管理所需的其他信息,使得用水調度大多憑經驗進行,大多數灌區不能動態制定用水計劃,無法適應水情、作物種植結構等的變化情況,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無效放水。
(2)灌區信息傳輸手段比較單一、落后
目前,大多數灌區的信息傳輸手段限于傳輸模擬信號的電話線,監測的水情、墑情和作物長勢等信息只能人工通過電話或整編后的紙媒介進行傳輸,時效性差,難以滿足實時調水的需求。
(3)灌區管理人員信息化意識和技術水平需提高
部分灌區也嘗試進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設,但由于灌區管理人員信息化技術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統使用難、管理維護更難,無法充分發揮已建系統的作用,更兼新老系統共同運行,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灌區工作人員的負擔。時間久了,已建系統逐漸老化、落后,人們也對信息化的效益產生了懷疑,系統無法進行更新改造,逐漸淘汰,灌區管理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況。
一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必須伴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和對新技術的掌握。灌區要實現信息化,也必須從提高灌區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意識和技術水平入手,使得灌區有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并能夠很好的使用信息化系統,對信息化系統能夠進行必要的管理和維護。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信息化建設;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設落在實處,對實際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本文就是針對灌區管理信息智能化提供一種解決方案,使用雷達流量計實時監測灌區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