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譜法利用不同物質在不同相態的選擇性分配,以流動相對固定相中的混合物進行洗脫,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質會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動,終達到分離的效果。色譜法起源于20世紀初,1950年代之后飛速發展,并發展出一個獨立的三級學科-色譜學。1952年英國科學家阿切爾·馬丁(Archer JohnPorter Martin 1910~)、理查德·*(Richard LaurenceMillington Synge ,1914-)因發明分配色譜分離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此外,色譜分析方法還在12項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工作中起到關鍵作用。
色譜分離基本原理:
由以上方法可知,在色譜法中存在兩相,一相是固定不動的, 們把它叫做固定相;另一相則不斷流過固定相, 們把它叫做流動相。
色譜法的分離原理就是利用待分離的各種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系數、吸附能力等親和能力的不同來進行分離的。
使用外力使含有樣品的流動相(氣體、液體)通過一固定于柱中或平板上、與流動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當流動相中攜帶的混合物流經固定相時,混合物中的各組分與固定相發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組分在性質和結構上的差異,與固定相之間產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強弱不同,隨著流動相的移動,混合物在兩相間經過反復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時間不同,從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先后流出。與適當的柱后檢測方法結合,實現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分離與檢測。
色譜法原理應用
色譜法的應用可以根據目的分為制備性色譜和分析性色譜兩大類。
制備性色譜的目的是分離混合物,獲得一定數量的純凈組分,這包括對有機合成產物的純化、天然產物的分離純化以及去離子水的制備等。相對于色譜法出現之前的純化分離技術如重結晶,色譜法能夠在一步操作之內完成對混合物的分離,但是色譜法分離純化的產量有限,只適合于實驗室應用。
分析性色譜的目的是定量或者定性測定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性質和含量。定性的分析性色譜有薄層色譜、紙色譜等,定量的分析性色譜有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等。色譜法應用于分析領域使得分離和測定的過程合二為一,降低了混合物分析的難度縮短了分析的周期,是比較主流的分析方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共有超過約600種化學合成藥和超過約400種中藥的質量控制應用了高效液相色譜的方法。
色譜法原理的特點是?
①分離效率高。可分離性質十分相近的物質,可將含有上百種組分的復雜混合物進行分離。
②分離速度快。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就能完成一次復雜物質的分離操作。
③靈敏度高。能檢測含量在10-12克以下的物質。④可進行大規模的純物質制備。